人们总是为大唐喝彩,没有错,繁荣大气的中国大唐的确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。但每一个伟大时代的诞生总有它充分的生态准备。就大唐的包容大气而言,私下认为它的文化基因来之于北魏。
是的,北魏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帝王,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孝文帝拓跋宏。毫无疑问,孝文帝是帝王将相中对中华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少有几位之一。史学家们浓墨重彩记叙孝文帝的,是他的汉化改革。
一、牵都洛阳。都城从平城(今山西大同)牵至洛阳。首先孝文帝亲率百万大军攻破洛阳,并佯作继续南进,让将士们选择继续南下还是定居下来,将士们纷纷选择定居洛阳。然后再回平城,对群臣家眷作说服工作。化了两年时间,终于牵都成功。
二、禁胡语、胡服。历代鲜卑族祖先说的鲜卑语、穿着的鲜卑服,到这一代要全面放弃,甚至规定:30岁以下的官员“不得以北俗之语,言于朝廷,若有违者,免所居官。”孝文帝会亲自巡视街市居民服饰,如果看见有着鲜卑服的,要找主管官员大发雷霆。
三、改籍贯、姓氏。所有迁都洛阳的鲜卑人全改籍贯为洛阳人,鲜卑姓氏改汉姓,孝文帝自己带头把“拓跋氏”改为“元氏”,把“丘穆陵氏”改为“穆”,“步陆孤氏”改为“陆”,“贺赖氏”改“贺”,“独孤氏”改为“刘”……
四、鼓励鲜卑族与汉人通婚。让六个弟弟与汉通婚。
五、改祀宗庙礼。全面推行汉化的过程,其中任何一小步都是阻力重重。首先是德高望重的老臣极力反对。孝文帝采取了折中灵活的办法,为了安抚老臣,让穆泰、元丕这些老臣继续留在北方任职,不强求老臣上朝一定要说汉语,只是规定30岁以下的官员上朝必须说汉语,30岁以上的尽量少讲鲜卑语。反对声并不总是以温和的方式,更有借机进行谋反分裂的,改革的推进也充满着血腥。最终,这个在祖母冯太后严苛副仄的教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帝王,仿佛以心理叛逆式的无穷力量成功推行了汉化改革。
然而,这个伟大的帝王在他三十二岁时就划上了生命的句号。在他执政的二十年中,其中在二十三岁以前都是冯太后执掌朝政,也就是说,他的一系列改革是在九年内完成的。在短短九年时间,中国的北方发生着如此巨大的文化革命,在中国的公元五世纪,这是令人难以想像的。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真正意义的“文化大革命”。而这场革命,在当时看来并不是急迫的,完全是这位伟大帝王的文化自觉。事实上,这一切改革措施,改变了鲜卑王权的执政理念,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,转变着鲜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,让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向着先进文明大大地前进了一步!
这是需要远见卓识和开阔胸襟的。这一切,正是为我煌煌中华走向大唐作好了文化准备。
一个文明面对另一个文明,或者就个人而言,面对新人,面对学识、技艺、修养各不相同的人,我们有没有谦卑的心去理解、吸纳和尊敬呢?我们伟大的祖宗其实早已留给我们一笔笔巨大的文化遗产,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血液中也早已流淌着这样一股壮阔气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