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手翻到罗仲鼎、俞浣萍校注的《千首唐人绝句校注》,诗末的点评部分动不动就提到一位名叫刘永济的学者,一本书还没看完,至少看到一百多处“刘永济先生”了。见他这么推崇刘永济,我还不如直接找刘永济的著作来读算了。
书中收录了一位名叫畅当的诗人的一首《登鹳雀楼》:“迥临飞鸟上,高出尘世间。天势围平野,河流入断山。”是第一次见到,觉得很新鲜。我们从小都知道王之涣的同名诗: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连我儿子都背得滚瓜烂熟,不觉拿来作比较。
编者先引用清代潘德舆《养一斋诗话》的评论:“王之涣‘白日依山尽’一绝,市井儿童皆知诵之,而至今崭然如新。畅当诗‘迥临飞鸟上’云云,兴之深远,不逮之涣作,而体亦峻拔,可以相亚。”又引清代杨逢春《唐诗绎》的评论:“气格高浑,不逮王作,三四写景,亦复警炼。”最后总结,“总之,王诗高浑,畅诗警炼,这既是两诗风格的不同,也是中唐、盛唐诗风的差异。”
可是我觉得,王诗之所以连市井儿童都一见难忘,主要原因是语言明白晓畅,朗朗上口。像杜甫的“香稻啄余鹦鹉粒,碧梧栖老凤凰枝”(《秋兴八首》其八),写得颠三倒四,读起来硌得牙生疼,谁能一眼就记住?对仗再工整,也只能暴露他斧凿的痕迹。他的另一首诗就显得自然顺畅多了:“正是江南好风景,落花时节又逢君”(《江南逢李龟年》),所以大家毫不费力地记住了。
除此之外,这首诗的后两句尤其耐人咀嚼。诗的表面意思是,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风景,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。可它还有更深远的意义,要想看得更远,就必须努力爬得更高,哪怕再登上一层楼,你都可以看到人生别样的风景;也可以引申为,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,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;还可以解读为,要想在某个问题上有所突破,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它……很多学校和图书馆都喜欢拿它作为公益广告宣传标语,激励人们永无止境地攀登学习的高峰。